一、“水课”因何存在
何谓“水课”?可以认为是质量不高的课程统称。有人云, 有些课程很“水”, “水”到可以游泳了。但曾几何时, 学生对“水课”爱恨交加, 爱它吧, 不学照样可以拿高分;恨它吧, 学过与没学过几乎没区别;然后你让学生选课呢, 他往往又不由自主地选“水课”[1]。老师与学生之间形成了一种不良的默契, 老师或许想着如何给学生送分, 学生想着如何向老师要分。不要以为基础课程比较“水”, 其实专业课程的“水”或许隐藏得更深。所谓的“清考”, 大部分发生在基础课程, 专业课为何很少需要“清考”?因此可以认为, 专业课程的质量提升任务并不轻松。
我们的基础教育阶段为什么不存在水课?因为没有水课存在的土壤。老师拼命教, 学生更是拼命学, 就是为了考上大学, 特别是为了考上所谓的“好”大学。正所谓“提高一分, 干掉千人”, 何其残酷, 怎能不拼命?老师和家长一直灌输的是, 初中辛苦, 高中更辛苦, 高三最辛苦, 接下去的意思就是, 只要进了大学, 一切尔尔。12年基础教育形成的这样一种观念, 要想立即转变, 客观上存在一定难度。亦即大学治理“水课”的信息要逐步地反馈到中学, 让我们的学生及早做好思想准备。
我们的高等教育为何“水课”不少?主要是我们的淘汰率偏低, 也就是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太高。我们的学习年限X+2年的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低于90%的高校似乎不多, 甚至有人云, 如果以毕业率或学位授予率给世界一千强大学排名, 或许大部分高校会来自中国。由于淘汰率低, 反馈到大学学习阶段就是没有形成学习的压力, 得过且过, 你不过可能还有人帮着你过。试想, 人都是有惰性的, 不付出或者少付出都能得到想要得到的, 大部分人或许就不太想付出了。
二、“金课”基本特征
何谓“金课”?可以认为是高质量课程的统称。这里所指的“课程”, 总体而言还是以课堂为核心, 涉及课堂内外、课程始终、师生角色、考核评价。“金课”的基本特征或可归纳为三个方面, 即:师生互动、关注过程、严格要求。
1. 师生互动
教师与学生永远是教学最主要的两个要素。教育部正在推行的“课堂革命”恰恰就是要革除当下知识本位、教师主体、教室局限的弊端, 而师生互动可以认为是“课堂革命”最好的切入点, 也是最佳的评判点。互动可以分为五个层面, 其一称“单声道”, 只闻老师讲;其二称“Q&A”, 偶闻简问答;其三称“互动”, 不仅是“教”, 更是“学”乃至“研”;其四称“质疑”, 学生能提出问题, 不惧权威, 发散思维;其五称“辩论”, 如果师生能唇枪舌剑, 妙语生花, 岂不妙哉!总体而言, 我们的教学大多还是处于第一第二层面, 因为满堂灌是完成教学任务效率最高的途径。因为层面越高, 教师就需付出越多, 然而又很难评价, 教师也往往得不到应有的回报。
2. 关注过程
教学是教与学的过程, 包括课前、课中和课后的不同阶段, 不应该只是课堂教“知识”、期末考“知识”的状态。严格而言, 缺乏过程的教学不是真正的教学。我们对于“考试”和“分数”过于崇拜, 以为考得好, 一切都好, 而所谓考得好是以分数来衡量的。所谓“四考”定未来, 初中毕业的“中考”, 高中毕业的“高考”, 不少人本科毕业考研究生的“研考”, 还有不少研究生要考公务员的“国考”。实际上, 只是考得好是远远不够的, 也不足以支撑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。考试涉及的往往是知识, 考得好表明他记忆力超群, 或是揣摩标准答案的能力超强, 如何在教学过程中, 学生能够真正地投入, 真正地有付出, 更有收获, 是值得不断探索的。
3. 严格要求
老师与学生之间不应形成不良的默契, 而是应该成为互相促进的教学共同体。学生给老师评价的打分越来越高, 很少见到90分以下的评价, 老师有时为了得到高分, 讨好学生, 或者怕学生不给高分而放松对学生的要求;老师给学生的打分也越来越高, 甚至有些课程最低分都达到90分, 课程评价失去了应有的作用, 带来的效应是分数的虚化和过度高企。有些学校教务部门对教师给出了一些限制, 比如90分以上不能超过多少比例, 比如70分以下不能高于多少比例, 否则成绩不予录入, 但总有教师不予遵守。当然, 课程不及格比例过高也是不合适的, 这与严格要求并不是等价的。
三、治理“水课”、打造“金课”若干途径
1. 教师为中心到学生为中心的转变
韩愈云:“师者, 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。”真可谓路人皆知, 我们做的还很不够, 即使做到了也还需要上升一个层次。因为“传道授业解惑”的本质是以教师为中心的, 尽管可以人人为师、能者为师、互为师生, 但就其根本而言, 是忽视学生的。那么, 作为学生的“学者”该如何呢 (注意, 不是“考者”) ?个人提出“学者, 所以悟道求业生惑也”, 所谓悟道、问道、寻道, 求是、求学、求真、求业, 并且在此过程中产生更大的疑惑, 才有可能培养创新性人才, 建设创新型国家, 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。“悟道求业生惑”的主角毫无疑问是学生, 是以学生为主体的主动行为, 犹如毛泽东所言, 外因必须通过内因而起作用。
高等教育还是应该并且必须做出改变, 这是基于对当前中国高等教育的三个基本判断做出的, 即大学教育与中学区别不大, 大学之间教学区别太小, 中国大学教学与国外差别较大。但我们不能照抄照搬国外, 否则我们的学生不适应、教师不习惯、资源也不够, 我们必须探索中国特色高等教育改革发展路径, 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[2]。
2. 考试为中心到学习为中心的转变
考试的作用和意义不须赘述, 学习的重要性毋庸置疑。其基本做法就是降低期末考试的比重, 如果降到50%以下会怎样, 当然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如何对学习过程加以评价?包括课前的预习、课中的互动、课后的复习或研习。个人提出“三一机制”和“三自模式”[3]。
所谓“三一机制”, 即“一门课、一千字、一刻钟”。对于通识课或者大类课而言, 让学生写1 000字并不会太困难, 甚至3 000字或者5 000字;对于专业课而言, 让学生上台讲一刻钟也并非难事, 并且我们发现, 当学生上台讲述的时候, 学生们的头是抬着的, “抬头率”十分重要。这样的“三一机制”, 或许使得学生的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有了真正的培养途径。
所谓“三自模式”, 即“自主命题、自我测试、自行评价”。对于期中测验位于前20%的同学, 可以申请不参加常规的期末考试, 虽然不考, 但要求学生自己设计考卷, 把答案全面求解, 描述这样出题的体会。学生也可以感受出题之不易, 试题需要信度、效度和区分度, 谈何容易。学生的感受是深刻的, 如此设计学生必然能够站得更高、想得更多、看得更远, 这也可以认为是教育真正意义之所在。
3. 学科为中心到专业为中心的转变
学科是重要的, 科研是必要的, 高校必须推动社会的进步。但对人才培养而言, 特别是对本科人才培养而言, 更重要的是学科要支撑专业, 科研优势应该转化为人才培养优势[4,5]。
然而, “三重三轻”现象还相当普遍地存在, 即“重教书、轻育人, 重智育、轻德育, 重科研、轻教学”。必须转向真正关注学生成长, 亦称“成长比成功更重要”, 或称“成长是最大的成功”, 我们也说“兴趣是最好的老师”, 如果这是上下联, 那么或许横批就是“教育之道”。
学科的评价相对容易实施, 主要的因素是科研;而专业的评价则要困难得多, 主要的因素恰恰是教学。目前高校排行榜众多, 但总体上看是偏于科研的, 或是基于长期的声誉的, 本科教学对于高校排行的贡献几乎可以忽略不计,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, 是否应该改变对高校的评价策略?
受中国高等教育学会委托, 我们项目组推出了学科竞赛高校排行榜, 试图从一个侧面关注人才培养, 可以说是第一个关注人才培养的排行榜。已经发布2012—2016年排行榜, 2013—2017年排行榜, 即将推出2014—2018年排行榜, 既面对本科, 也面向专科, 还有分省排行, 总体反响良好。
治理“水课”、打造“金课”需要社会、学校、教师、学生的共同努力, 其中最基本的是学校的教风和学风, 最根本的是教师和学生观念的转变。淘汰“水课”、打造“金课”, 是具有非凡意义的一项行动, 必将在中国高等教育发展史上留下浓墨重彩, 必将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!
参考文献
[1]陆国栋, 如何打造真正的大学课程[J].中国大学教学, 2016 (2) :10-13.
[2]陆国栋.我国高等教育的特点分析与发展路径探索[J].中国高教研究, 2015 (12) :14-17.
[3]陆国栋, 孙毅, 费少梅, 等.面向思维力、表达力、工程力培养的图学教学改革[J].高等工程教育研究, 2015 (5) :1-7, 58.
[4]陆国栋.一流本科是一流大学应有之义[J].中国大学教学, 2016 (6) :6-8.
[5]陆国栋.新工科建设的五个突破与初步探索[J].中国大学教学, 2017 (5) :38-41.
作者:陆国栋,来源:中国大学教学 2018,(09),23-25,原文标题《陆国栋:治理“水课” 打造“金课”》